이화여자대학교 학생상담센터이화여자대학교 학생상담센터

Tips on overcoming feeling of deficiency

我们的不足感

我们的不足感

이수현(숙명여자대학교 교육학과)

不足的词典含义是‘应有的没有或是不足,缺乏’。当我们渴望自己想要得到的有形或是无形的东西时,但当我们无法得到时,就会感到缺乏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解决我们所经历的不足感。为此,请向自己提出以下的问题。‘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不足感的内容是什么呢?’

会浮现出多样的不足的内容。学分?钱?关系?安乐的家?男朋友?旅行?甜美的睡眠?就业?这其中可能只感到有几项不足,也有人会觉得在大部分的内容中都会感受到不足。Maslow的5阶段需求理论解释了人类所具有的5种需求,最下游的欲望是生理欲求(食欲,性欲,睡眠),安全欲求,社会欲求,尊重欲求,最上层的欲求是自我实现欲求。只有满足下游的欲求才能移动到上位欲求,为满足缺乏而努力。随着情况的变化,欲求也会发生变化,现在对我来讲,我的不足感存在于哪一个阶段,需要我们来思考一下。

另外,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解释了人类的不足感对性格的影响。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当特定的欲求被过度满足或被过少满足时,就会发生发达停止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固着。例如,口腔期出现固着时,经验过分满足的人们会过于乐观或是严重的依存性,口腔期经历过分缺乏经验的人会陷入过分的悲观主义。所以说健康的性格需要适当的满足和适当的不足经历。我们认为不足具有负面的含义,但在精神分析中,作为健康性格的构成要素,强调了适当地不足经验的重要性。适当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是克服不足感的过程是健康的发育与发展的重要点之一。不足的积极方面会使你追求热情,能量,注意力集中和优越感。相反,不足的消极方面会使你产生自卑感和嫉妒心。由于不足感而产生的这些情感会对我们的行动或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近网上经常使用如下的几个词语。妈妈朋友的儿子,夫人朋友的丈夫,Facebook抑郁症。你知道这些词语的共同点吗?那就是‘比较’。我们通过比较,体验到相对的剥夺感或不足感。从自己期待的生活条件和实际生活的差异中产生的社会,心理的紧张状态就被称作相对不足感。当别人有用自己没有的东西时,所经历的相对不足感会更强烈。如何解决因为比较而产生的相对不足感呢?

只要击退在我心里让我变得不幸的敌军就行了。我们称它为‘监督者’。 监督者的角色就是监督我的行动,并对其行动的成果作出裁决。 监督者会彻底记录我的弱点和失误,但不会让我想起我的优点和长处。监督者的目的就是攻击我的自我价值打倒我。监督者为了达到目的从未失败过。因为我们和监督者已经生活在一起很久,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没有认识到它的存在,监督者所说的话语会让我们很自然很当然的去接受。

监督者时如何诞生的呢?当我们还是年幼无力时,我们会完全地依存全能的父母。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原原本本地相信从父母来的指责,并将指责直接灌输给自己。而且过去父母所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会照常搬过来对待我们自己。那么,如果我们远离父母生活的话,监督者会消失吗?不会。及时与父母分开生活,情感上也是相连的,因此在心理上在无法分离的状态下,父母对我们所说的话,我们会原原本本地对自己说同样的话。举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因为和父母的矛盾,苦恼了很久,最终退学,在补习班教孩子来赚钱独立。起初,因为自己独立而感到满足,一边打理自己的生活一边沉寂在幸福之中。有一天,清扫房间时,不小心打破了书桌上的花盆。这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自己说‘看看,你哪有一样事情是做的好的?’。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其实这话是妈妈一直对自己说的一些话,不想听到这些话才选择的独立,现在他才意识到不是妈妈,原来自己也在对自己说和妈妈一样的话。而且认识到这不是独立了空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分离与妈妈链接的感情。像这个案例中,小时候父母监视并评价我们,但是现在呢,我们里面的监督者在监视并指责我们。所以即使再努力的生活,也会感到不足感。

监督者最喜欢开的玩笑就是比较。狡猾地选择比我强的人来比较能力,外貌,性格等。甚至会觉得比我更有价值。相对来说,会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觉得自己很害羞。因为绝对不会把比我差的人作为比较对象,总是让我们失败,这才是监督者的角色。

因为监督者的活跃,让我们陷入自卑和嫉妒之中。心理学家阿德勒(A. Adler) 对自卑感和优越感做了如下的说明。自卑感是在过分批判的父母比较,评价,判断下所形成,竞争心理和完美主义也源于自卑感。自卑感代代相传,贬低自己,敏感地对待他人的称赞或是指责,为了补偿而采取无视他人的态度。阿德勒用天生的特性来说明了自卑感。即,虽然每个人都天生带有自卑感,但是在追求优越性的同时,一定要克服自卑感。为了减少自卑感,一定要提高自信心。

嫉妒心也是生来就具备的情感,指的是对于对方所拥有的和享受的,而感到生气。因此想要剥夺或是破坏,嫉妒的对象变得悲惨,心里才会舒服。嫉妒心的心理背景是对方拥有的正是我所不足的时候所体会到的情绪。嫉妒心的对象包括金钱,年轻,美貌,权力,知识,幸运,名誉,幸福等多种。妒忌心的庄重表现方法是对他人拥有的东西表示羡慕或称赞,攻击性表现方法有诽谤,造谣,集团排挤,购物中毒等,严重时甚至发展为犯罪。这种妒忌心的伙伴是自卑和愤怒,轻微的妒忌心是正常反应,但如果妒忌心过大,就会让别人感到痛苦,最终会伤害到自己。自尊心高的话,可能不会被嫉妒心所左右。

就像这样,对于我所不具备的东西的缺乏感会产生自卑感,嫉妒心等副产品,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能自足,因此助长了不幸感。人类的本性就是为填充不足的部分而努力。但如果不想让这个过程变得艰难, 就不要在通过相对比较来感受到不足感。如果不想进行比较,就要努力确认和摆脱"监督者"的存在。

为了从监督者那里解放出来,必须记住两点。首先要承认,要完全摆脱"监督者"的困扰是很困难的, 其次,就是要比"监督者"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了从监督者中解放出来,首先要改变思维框架。为此,必须改变以黑白逻辑,一般化,比较,双重尺度等判断的思想模式。

最终要想摆脱不足感,必须提高自尊感,提高自尊感的方法如下。要和自己讨厌的样子和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想承认的部分。如果不承认或拒绝的话,很容易陷入抑郁感。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不足,要努力均衡地看待优点和长处。只要发现并认可自己的积极的一面,就能维护我们的自尊感。而且还要对微小的变化给予称赞,努力使变化能够持续下去。

好,现在开始准备镜子吧。 然后看着自己的眼睛说:"没关系,我做得很好。" 然后向你自己微笑。你会从你的笑脸上发现美丽的部分。 此时此刻,如果不喜欢照镜子,或者怎么看也找不到自己脸上美丽的部分的话,那是因为监督者还在你的内心活跃地活动着。与监督者共度一生,还是分开,是大家的选择。